- 以双方的约定能确认隐名股东身份吗?
- 以双方的约定能确认隐名股东身份吗? 目前,我国公司还存在很多隐名投资,尤其以台湾、香港等境外投资者在国内设立的公司居多。 在对待境外隐名投资人的处理时,只要境外投资人能证明自己是实际投资人(如投资协议或会议纪要、投资凭证等),从诚实信用和鼓励保 查看原文>>
- 正常的监理酬金怎么构成 工程监理注意哪些
- 正常的监理酬金怎么构成 工程监理注意哪些 一、正常的监理酬金怎么构成 正常的监理酬金的构成,是乙方在工程项目监理中所需的全部成本,再加上合理的利润和税金。具体应包括: 1.直接成本 (1)监理人员和监理辅助人员的工资,包括津贴、附加工资、奖金等; (2) 查看原文>>
- 注册资金未到位借款利息支出是否税前扣除?
- 注册资金未到位借款利息支出是否税前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关于企业由于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扣除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查看原文>>
- 公司注册资金是否到位该如何认定?
- 公司注册资金是否到位该如何认定? A公司作为设立股东之一的B公司的注册资金总额中,除五分之一的流动资金外,余下的以A公司部分厂房作为固定资产投入,但未办理相关法律手续;那么这就不能被认定为是注册资金。此外,A公司曾清偿过B公司的银行贷款的行为与法 查看原文>>
- 夫妻为股东的公司欠钱可否要求二人偿还?
- 夫妻为股东的公司欠钱可否要求二人偿还? 夫妻二人作为股东设立的公司,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系夫妻关系,依夫妻财产制,两位股东的财产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夫妻对共同共有财产进行处分后转化成公司财产,虽不影响公司财产独立性 查看原文>>
- 公司如何保障股东的知情权?
- 公司如何保障股东的知情权? 原《公司法》第三十二条对股东知情权的行使范围规定有限,并没有明确权利的行使方式,使得股东和公司的利益难以得到真正有效地维护。新《公司法》第三十四条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行使范围和方式,并赋予了公司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 查看原文>>
- 股东会能否决职工股东查阅账簿要求吗?
- 股东会能否决职工股东查阅账簿要求吗? 依照公司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即使公司将章程、记录、决议、财务报表公示在墙上,也不能成为对抗股东依法行使知情权的事由;股东会否决 查看原文>>
- 学校出资不实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 学校出资不实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如果一家实业公司的唯一出资人是大学,但出资并不到位,那么大学应承担返还责任。 大学未向实业公司拨付注册资金,虽然大学为事业单位法人,实业公司亦未被撤销或歇业的话,应依法承担出资不实的法律责任。 公司法第二十八 查看原文>>
- 协议离婚一定要本人亲自去办理吗?
- 协议离婚一定要本人亲自去办理吗? 协议离婚的,一定要本人亲自去办理。根据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的,必须双方共同亲自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 相关法律可参考: 《婚姻登记条例》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 查看原文>>
- 夫妻双方分居时所负债务是共同债务吗?
- 夫妻双方分居时所负债务是共同债务吗? 夫妻双方分居时一方所负债务是否属于共同债务,要看该债务是否是为了夫妻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如果是,则该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如果不是,则该债务是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 相关法律可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 查看原文>>
时事点评推荐文章
- 04.07 欢乐谷“谢绝”自带雨衣
- 03.29 南京离婚律师吴宗涛———法帮网
- 03.19 郭美美“二进宫”,你吃的减肥药安全吗?
- 03.09 【热点关注】律师代表建议“有条件允许合法
- 02.08 求同与合作比爱情更能令婚姻长久 -------马
- 02.08 误区:公司当时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认缴制,
- 01.27 最高法:《关于对债务人利用体外公司及个人
- 01.23 半年过去也没等来退款!“无理由退房”只是
- 01.15 住宅楼里开商铺合法吗?
- 01.15 《上海市健身会员合同》赋予消费者的“花式
- 01.05 公共户或有普遍推广价值
- 12.3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及相关规
- 10.13 官方发布身份证正确复印方法,一定要看,否
- 09.01 同学聚餐后驾车肇事死亡,27人全担责
- 08.21 浅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关注点
- 07.02 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第55条案件
- 07.02 腾讯与“老干妈”广告费案未必“必胜客”
- 06.14 当当网不能挂失李国庆“抢走”的公章 李
- 06.11 【雷洋事件之四】玩忽职守罪精选判例
- 06.11 【雷洋事件之三】玩忽职守罪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