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1
- (陈卫东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云南昆明杜培武案、湖北京山佘祥林案、河北唐山李久明案等一系列错案的出现,死刑复核程序被抛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经受着舆论界和理论界的批评和质疑,其中焦点无疑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2
- 二、复核组织:扩充合议庭,审委会讨论非必需 审判组织是审理活动的主体,其设置、运行及表决方式关系到复核的公正性。刑事诉讼法第20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由审判人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合议庭进行评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3
- 三、死刑复核的参与主体:检辩双方 “程序的本质特点既不是形式性也不是实质性,而是过程性和交涉性”,程序的过程性与交涉性决定了程序应具有参与性,即与裁判或诉讼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应当富有意义地参加到裁判决定的过程中来,所以,程序的参与主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4
- 四、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 关于死刑复核程序采取什么样的审理方式,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前提那就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还把它看作是内部的一种行政监督程序,那么审理方式就可以不公开,也不举行听审。如果认为是一种审理程序,那么我们就要按审理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5
- 五、审理内容:法律审兼顾事实审 复核死刑案件审理的内容,究竟是审理法律问题还是审理事实问题,即法律审还是事实审,我认为纯粹的法律审是不现实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点,在复核案件中,被告人不服或者说律师认为有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和证据的采纳问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6
- 六、证明标准:定罪、量刑应分而治之 证明标准的科学设定是正确适用死刑的重要保障。死刑复核程序的证明标准是可以把握的,不管这个标准是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还是客观认识,认识的主体总是可以通过对于标准的把握达到共识。有学者认为死刑案件具有特殊性, 查看原文>>
- 陈卫东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7
- 七、设定较长的审理期限 一般而言,诉讼案件不应该设定期限,因为作为立法者无法预测一个个案会有什么样复杂的因素,应去查证哪些细节或者说这个案件最终需要多少时间。案件与案件之间是不一样的,笼统地、机械地规定一个期限,不符合诉讼规律。联合国刑事司 查看原文>>
- 理性看待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切入点1
- 内容摘要:死刑复核程序虽然具有控制死刑、纠正冤错、统一标准的功能,但不可过高地期待,而应理性地看待死刑复核程序的上述功能,不能让最高人民法院承载超出其实际能力的功能,否则对最高人民法院而言并不公正,就程序自身而言也不符合诉讼规律。更重要的 查看原文>>
- 理性看待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切入点2
- 二、关于纠错功能 死刑复核程序纠正冤错案的功能是有限的,而且具有成本高、代价大的缺陷。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死刑复核程序对案件进行事实审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难以或者并不贯彻直接言词原则,而书面审查方式对事实的审查功 查看原文>>
- 理性看待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切入点3
- 三、关于统一功能 由于各地法院在量刑包括死刑判决时掌握的标准存在差异,有人就指责,这导致了罪犯待遇的不平等,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于是,人们期望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统一执掌死刑核准权,使所有死刑案件形成同一个出口,从而在全国统一死刑的量刑 查看原文>>
法学论文推荐文章
- 12.14 仅抢劫50元就被判十年?
- 11.23 都什么年代了,还收彩礼,要脸吗?
- 11.14 浅析票据背书连续性对票据权利的影响
- 11.09 共有房屋裁判分割的方法选择
- 11.01 同居分手,一方能主张“青春损失费”吗?
- 10.17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司法实务问题
- 10.17 关于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问题
- 10.15 2018年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规则60条
- 09.27 浅议村务公开的有关法律问题
- 09.08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如何确权及登记规则
- 08.08 签署涉外商事协议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 08.01 公司绩效考核规定范文
- 07.27 如何区分聚众斗殴罪与寻衅滋事罪
- 07.19 最高院民一庭:不动产婚内共同还贷及增值的
- 07.06 常见的离婚纠纷问题包括哪些
- 06.29 争取小孩抚养权有利条件有哪些
- 06.21 上班发病请假回家48小时内死亡是不是工伤?
- 06.20 酒驾驶是不是全责进行处理?
- 05.27 离婚孩子监护权怎么变更
- 05.25 电信诈骗案件中共同犯罪数额认定及量刑标准